流行性脑脊髓膜炎
发布时间:【2011-12-23 22:34】
流行性脑脊髓膜炎(以下简称流脑)是由脑膜炎奈瑟菌(Neisseria meningitidis,Nm)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。乙类传染病。患者以儿童多见,流行时成年人发病亦增多。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、剧烈头痛、频繁呕吐、皮肤黏膜瘀点、瘀斑及脑膜刺激征,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,可危及生命。
一、普通型流脑临床表现
潜伏期最短1天,最长7天,一般为2-3天。
1. 前驱期(上呼吸道感染期) 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,如低热、鼻塞、咽痛等,持续1-2天,此期易被忽视。
2. 败血症期 多数起病后迅速出现高热、寒战、体温迅速高达40℃以上,伴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,头痛及全身痛,精神极度萎靡。幼儿常表现哭闹、拒食、烦躁不安、皮肤感觉过敏和惊厥。70%以上皮肤黏膜出现瘀点,初呈鲜红色,迅速增多,扩大,常见于四肢、软腭、眼结膜及臀等部位。本期持续1-2天后进入脑膜炎期。
3. 脑膜脑炎期 除败血症期高热及中毒症状外,同时伴有剧烈头痛、喷射性呕吐、烦躁不安,以及颈项强直、凯尔尼格征和布鲁津斯基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,重者谵妄、抽搐及意识障碍。
4. 恢复期
二、治疗与预防:
1. 普通型如及时诊断,合理治疗则预后良好,多能治愈,并发症和后遗症少见。一旦高度怀疑流脑,应立即给予抗菌治疗。尽早、足量应用敏感并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。
2. 早期发现病人就地隔离治疗,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,一般不少于病后7天。
3. 搞好环境卫生,保持室内通风。流行期间应避免大型集会或集体活动,不要携带婴儿到公共场所,外出应戴口罩。
4. 疫苗接种:疫苗预防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要对象,国内多年来应用脑膜炎球菌A群多糖菌苗,保护率达90%以上。近年由于C群流行,我国已开始接种A+C结合菌苗,也有很高的保护率。
5. 对密切接触者,除作医学观察7天外,可用磺胺甲恶唑进行药物预防,剂量均为每日2g,儿童50-100mg/kg,连用3天。